備課時,看到這樣一段文字:母蟹對小蟹說:“你不要橫爬。為什么不直著走?”小蟹道:“媽媽,請您親自教我怎樣直走,我將照著您的樣子走。”可母蟹根本不會直走。這個小故事讓我有寫這篇文章的沖動。
課堂上有時會看到那么一個孩子:疲倦地斜坐著,萎靡不振,滿眼血絲,哈欠連天。下課談話,孩子說昨天睡晚了,究起原因,說寫作業寫晚了。我不相信那么點作業會讓他如此熬夜。于是和家長交流,提醒其關注。過幾天再問,原來孩子最近迷上了打網游——手機不離手,怎么教育也不聽,反而越來越叛逆,脾氣也越來越暴躁。 平時作業一旦應付完成,就會理直氣壯地拿過手機。甚至不惜熬夜,趁家長睡熟,偷拿過手機躲在被窩里整夜鏖戰。周末、放假,家長更是不能干涉。如果強制沒收手機,就會哭鬧,甚至摔門而去。“老師,您和他談談吧!”“老師,我實在管不住他了!”“老師,現在這孩子咋這樣啊......”愛子心切的家長,話里充滿了心酸和焦慮,聽著她的不知所措,感受著她的束手無策,我只能安慰說:“這種現象很平常,關鍵是要我們用愛和智慧去引導。”然后,我問她:“你平時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嗎?”“......現代社會,哪里離得了手機??!轉賬、購物,再說,我還做著微商呢!......”聽得我無奈又壓抑。
這讓我想起前年兒子沉迷網絡游戲的情景,并比她的孩子好到哪里去,甚至偷偷去過網吧......那時我也是百般痛苦,恨鐵不成鋼。后來細細品味“父母是孩子的鏡子,孩子是父母的影子”這句話,我開始認真反思:孩子的網癮怎么來的?腦海中浮現一幕幕情形:老公回到家就打開電視,拿起手機刷朋友圈,玩游戲。即使吃飯時,睡覺前,也是機不離手。我呢,關注公眾號、購物,雖然有時是為了工作。兒子放學后與我說句話,我也是嗯哈應付,眼不離機。等孩子迷上游戲時,我就嚴厲地斥責,大道理一套套脫口而出,沒收手機,禁止他開電腦,和他約法三章。以為這是為他好,這是愛他的表現------殊不知,我們才是他沉迷于網絡的引路人啊......后來我和老公定了規矩,為了幫孩子戒掉網癮,多陪孩子讀書、散步、聊天,在孩子面前絕不用手機娛樂、游戲。有時我正在用手機工作,只要聽見兒子放學回來的聲音,我就立馬中斷工作,手機調成黑屏,拿起書;有時周末需要工作,當著兒子的面兒,我就說明我需要發信息,我要通知家長一些事,我要鼓勵下班級讀書的孩子......讓兒子知道手機不是游戲機,它是我工作的用具。老公也刪了手機晉級游戲。我們以身作則給兒子樹立了好榜樣,漸漸的,兒子的網癮也戒掉了。這正應了我們的老前輩孔子說的那句話: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雖令不從。
當我把我們和兒子的事情說給這位媽媽聽,她也恍然大悟。本來憤憤不平的情緒瞬間被慚愧、內疚所代替。我想她一定和我一樣,終于明白:愛,其實是一場自我教育。
(語文組:倪紅靜老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