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子開學一個多月,我正琢磨該找老師了解他的情況時,煩惱卻已經降臨到兒子頭上。他態度堅決地提出:不想再住宿。
“可學校是寄宿制呀!”
“那我就轉學。”兒子的話更干脆。
“總應該有個原因吧?”我追問。兒子一臉不耐煩:“我不適應。行了吧?”再問就一言不發。我只好悄悄跑到學校去搞“調研”。
“啊”有這事!”我又氣又惱。
生活老師一看就是個人人喜歡的老阿姨。我一報出兒子的名字,她慈愛地笑了,并對我說道:“那孩子挺聰明,就是有點小個性。凡事不會替別人想,不過如今都是獨生子女,在家里惟我獨尊慣了,也不奇怪。”
兩個老師都提到兒子以自我為中心,我覺得問題不小。于是
了解這些情況后,我為兒子的問題找到了根源———由于學習一直較好,在小學備受老師的喜愛、再加上從小和爺爺奶奶生活,在家中算是說一不二,所以養成了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,缺乏平等互助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。
經過深思熟慮后,我開始了一連串行動:
利用雙休日一家三口去朋友開的拓展訓練營,這是為一些公司員工開展的旨在培養拼搏精神、團隊意識的課程?;顒涌颇慷己苡幸馑?,兩人相互支撐走過離地一米高、相距一米遠的鋼索;隊友搭起手臂,一個隊員從1米5的高臺往下跳;在假想的鱷魚湖中,十幾名隊友用兩塊跳板、三個汽油桶逃生……可以這么說,這些科目如果只憑個人,再能干也是白搭。好在我們所在的隊互相取長補短,最終首先闖關成功。當聽到教練講評每一次活動勝利的根源都在于彼此信任、支持、互助時,有了切身體驗的兒子興奮得連連點頭。
在回來的路上,我先生趁熱打鐵跟他聊起了足球,先生說:“再棒的球員,如果沒有團隊的合作,沒有人傳球給他,是不可能取勝的。而如果每個人都只想當英雄,沒有團隊意識,那就絕沒有球隊的勝利。足球之所以吸引人就因為在雙方球員組成的團體中,勝負不能確定,全看各自的配合與發揮。”兒子若有所思地點頭。
這時,我婉轉地告訴兒子:“你剛開始住宿生活,肯定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,關鍵是大家在一起相處有個磨合的過程,要互相友愛、謙讓。大家在自己家里都是寶貝,在外卻不存在誰必須讓著誰,而是要互相關心,要學會替別人想想。下周你生日,請同學們來家做客如何?”
“那,他們會來嗎?”
“只要你有誠意,拒絕友情的人畢竟不會太多吧。”
兒子的生日聚會開得挺順利的。那天,兒子以可樂代酒,發表了致詞:“希望在這次聚會之后,和大家成為好朋友,以后有做得不周到的地方請當面指正。”
趁氣氛熱烈之際,我當眾揭發了兒子在家只顧自己的幾件“奇聞軼事”,拜托同學們理解兒子的一些只顧自己的舉動,引得孩子們紛紛揭自己的短,紛紛談起自己在家稱王稱霸的舉動,又彼此相互清算在宿舍的利已之舉。一時間,往日的不快煙消云散。小小的房間里充溢著孩子們的歡聲笑語。
我坐在房間的一角,看著開心的孩子們,心里在想:孩子遲早要走向社會,僅僅學習好遠遠不夠,而要學會與人相處,擁有合作意識則是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