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現在的位置:首頁 >師生園地 >

培養孩子的責任感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有一則新聞報道過這樣一件事:某中學生放學后騎自行車回家,不小心剮蹭到路邊一輛黑色轎車。她主動寫下自己的姓名并留下電話號碼,表示愿意賠償車主損失。車主看到道歉信后,不僅沒讓她賠償,反而表揚了他。他說闖禍后,有路人讓他先走,離開后,他心里覺得“心里不踏實,很愧疚”,所以又返回去寫了道歉信。

對此,很多網友點贊,稱贊這是溫暖人心的新聞。我想,真正溫暖人心的是他所表現出來的勇于承擔的負責精神。

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一個人負責任的程度就決定了他在社會上的重要程度,負責甚至可以改變人生的命運。美國品德教育聯合會主席麥克唐納曾說:“能力不足,責任可補;責任不夠,能力難補;能力有限,責任無限。”這句話可通俗地理解為:一個人的能力再強也是有限的,但責任感也是卻是無限的;如果能力不夠,有高度的責任感就可以彌補;但如果責任心不強,即使能力再強,也無法彌補這方面的缺陷。

是什么原因讓孩子“害怕承擔責任”呢?是家庭教育嚴重忽視孩子責任感的培養所導致的結果。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教孩子學會做人,而孩子是否具備責任感是檢驗家庭教育成敗得失的關鍵標準之一,因為少年兒童成長的過程就是社會化的過程,而責任感是社會化發展的核心內容——有責任感的少年兒童才能真正成長,才能適應集體生活與社會需要。

現在的孩子在父母過度的控制與過度的保護中長大,往往會迷失自我——他們沒有機會嘗試對錯,自然也就不懂得如何去選擇。他們長大以后,很容易因缺乏深入思考而做出“不負責任”的選擇,等闖了禍又因為缺乏擔當的勇氣而選擇逃避責任。

人的責任感是逐步發展的,由家庭開始到學校提升再到社會深化。少年兒童從關心自己到關心家人再到關心家庭以外的人,這是一種持久的生活實踐,也是深刻的情感體驗。少年兒童由此而明確自己和他人的關系,知道自己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,這種生活經驗會影響其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。

北京同仁醫院醫生白澎在武漢寫給10歲的兒子的一封信:“我為什么要第一批沖上去?因為爸爸是一名醫生,而且是呼吸內科的醫生。來這里,是爸爸的職責,是一名醫生的天職。”“爸爸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適的方法,讓你明白什么叫‘擔當’。這次,就是一個最好的機會,爸爸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你明白,什么是應有的擔當。”相信這位有著防控疫情的特殊經歷的“白衣天使”,一定會培養出有責任感的孩子。

所以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,父母要做到:凡是孩子能夠做到的事情,大人不要替他去做;注重孩子必要的生活技能和社交能力;在家庭決策中尊重孩子的參與權;引導孩子學習好榜樣,不斷提升社會責任感。

總之,父母要把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作為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,并且努力把責任感發展為認真負責的習慣,因為只有養成習慣,責任感才能化為穩定的甚至是自動的行為。

 

育才小學教師    周軍榮

? 欧美成免费一区二区视频在线